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1:47 点击次数:155
在阅读此文前期货配资资金,诚邀您点击一下
“关注”
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引言:
宋朝时期,翰林学士和宰辅为首的朝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。
宋朝时期的翰林学士不同于唐朝,已经是士大夫们所追求的官职之一。
到了北宋后期,翰林学士的变化也变得极为突出。
北宋后期的翰林学士制度沿袭了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,又受到当时政坛的影响,逐渐有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。
元丰官制改革之后,翰林学士的制度更加规范,之前的一些制度得到了改善,翰林学士在朝堂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相应的改变。
展开剩余92%01.宋朝中前期的翰林学士
“翰林”最早出现于汉朝,于唐朝时便成了正式的官职。唐玄宗时期,将集贤殿学士的权利转移至翰林院。
这一时期的翰林院包含有两个机构,一种是在内廷专事供奉帝王的翰林院,另一种则是专门起草帝王诏令的学士院。
到了唐朝中后期,政治局势混乱,宦官当道,使得帝王更加信赖身边的翰林学士。唐德宗时期,翰林学士开始活跃于朝廷,彻底取代了中书舍人的职权。翰林学士经常参与政治机要,所以又有着“内相”之称。
至唐宪宗时期,翰林学士承旨于朝堂,标志着翰林学士在这一时期直接参与决策权。
到了晚唐时期,宦官干涉朝政,翰林学士的地位逐渐下降。到了五代十国时期,社会彻底沦为乱世,虽然国家政治体系中仍然保存翰林学士的职位,但地位却不如唐朝。
此时的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并称为“两制”,与之前的“内相”之称可谓是天壤之别。
北宋初期,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,利用各种手段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,并推举文官地位。
自此,宋朝开始了“重文轻武”的基调,翰林学士的地位开始逐渐提升。在唐朝,翰林学士被帝王视为“天子私人”的性质,到了宋朝正式成为职官。
相较于唐朝,翰林学士的职权广泛起来,但重要性却没有唐朝那么高。
可是宋朝的翰林学士仍然是帝王身边较亲密的官职,所以仍然是士大夫们心中梦寐以求的职位。
《宋代官制辞典》中《学士院门》中记载,学士院正官有翰林学士、承旨、直学士院三种。又设置了权直学士院、知制诰、员外学士等职位。
员外学士指超出学士院名额的入院学士,直学士院指其他官员兼任学士,为宋朝增设的职位。权直学士院是临时性兼任,与直院区别在于官员资历。
为了方便政治行事,这几种职位通常在学士院满员或有特殊情况下出现。
知制诰则是为了区分不必草拟文书的翰林学士,除了本官阶为中书舍人的翰林学士之外。翰林待诏虽然在学士院供职,但只写诏书,与翰林学士的地位天差地别。
翰林学士承旨通常由入学士院年限最长的翰林学士担任,
地位超过所有院中官员,常有人直接升任为执政。
宋朝初期学士院的位置并不似唐朝时期一样位于皇城之中。宋朝定都汴梁,此地狭窄,所以建立的皇城面积非常小,所以无法容纳所有的中枢机构。
学士院在五代十国时地位不高,至宋朝初期时的地位仍然没有上升,所以只能在皇城之外,具体位置位于皇城外东南角,与枢密院相邻。
唐朝选拔翰林学士需要接受麻、诏、敕、诗、赋五类考试。到了宋朝,选拔翰林学士虽然不再进行考试,却仍然有着非常苛刻的条件。
首先,需要考量出身,大部分翰林学士都是出身于进士。
再者便是履历方面,翰林学士大部分都由馆职官和外制官迁任。因为翰林学士主要职责便是草拟诏书,而馆职官和外制官拥有此方面的经验。
如此可保障翰林学士在任职前拥有一定的经验,方便入职后的工作。翰林学士在当时社会被称为帝王的代言者,主要的作用就是起草诏书。
《宋史》中记载,翰林学士执掌撰述事宜,包括册立后妃、封王拜相、加封赏赐等。
翰林学士掌管内制,为了方便帝王需要,常有宿直制度,轮流在宫中值班。
如遇到起草拜相这样的重大的诏令时,还需要封锁学士院,防止消息外露。
翰林学士作为帝王身边最亲密的官员,因此,翰林学士便可以参与议论国政。
小到诗词经典、人员好坏,大至制度朝政、军事,帝王都喜欢询问翰林学士,这已经成为帝王与翰林学士间微妙的关联。
帝王对于翰林学士非常信任,常常会赋予他们荐举官员和士子的权力。翰林学士知贡举的行为在北宋初期十分常见,几乎北宋每一朝都有这样的记录。
除却知贡荐举外,翰林学士荐举官员的例子很常见。
02.翰林学士与相权
北宋建国初期,为了防止朝臣擅权,加之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,帝王故意将实权分割。
这样一来,官、职、差遣分离,每个机构重新制定,扩大取士导致冗官于朝野。至宋神宗时期,冗官和官制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愈演愈烈,从而导致官员效率低下。
宋神宗在位时接受王安石变法,改变经济发展方向和官员制度。元丰改制之后,恢复官员和职权合为一体,减去了不少不必要的官职头衔。
翰林学士也在元丰改制后有了一定的变化,逐渐走向完善的道路。
前文提到的学士院各职位有比较明显的变化,直学士院便成了常设的官职。知制诰这一职位在元丰改制之后成为正式职位,不再是之前的“贴职”。
北宋初期,学士院位于皇城之外,每当有帝王宣召则从内东门进入小殿。元丰改制之后,学士院重新进入皇城之中,方便帝王的传召。
元丰改制之前,翰林学士大多为知制诰升任,改革之后,多为中书舍人迁任。
元丰改制之后废除了三司使,其权力归于户部,翰林学士不再兼任三司使。
改革之前,翰林学士作为帝王牵制宰辅的工具,举荐台谏官时宰辅不得直接任命。元丰改制之后,台谏官直接改为“朝廷直除”。
翰林学士虽然是帝王身边较为特殊的一类官员,但如果想进一步升任执政,却少不了宰辅们的援引。
翰林学士和宰辅之前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支援,但也会有对立的时期。因为翰林学士身负臣工之中的特殊性,所以他们更容易成为宰辅集团所攻击的主要目标。
翰林学士的地位仅次于宰辅,由翰林学士升任为执政便成了一种“规矩”。
除却开国和亡国时期,翰林学士成为宰辅的可能性很高。
翰林学士成为宰辅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由翰林学士升任为执政,这些人中以翰林学士承旨居多。
第二种情况是离开学士院担任其他职位后再升为宰辅。翰林学士升任为宰辅,大多是尚书左右丞,也有做枢密院官员的。一般的晋升顺序为翰林学士承旨、尚书右丞、尚书左丞。
北宋时期由翰林学士升任为宰辅的比例比较高,特别是宋神宗时期和宋徽宗时期。
宋徽宗时期一共有四十三位翰林学士,其中有十六人升任宰辅。宰辅的任用权掌握在帝王手中,与帝王关系密切的翰林学士更容易受到赏识和信任。
任位宰辅往往是为了政治博弈后的结果,在多种政治势力竞争之后而产生的。
翰林学士的主要职务虽然是帝王的“代言者”,但帝王为了锻炼这些人的能力,往往会安排一些临时差遣,例如去执掌省府等。
到了宋徽宗时期,因为学士院人数较少,所以大多数翰林学士仍然做自己的本职工作。但也有一些翰林学士在入学士院之前有过外任经历,并在外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执政经验。
这些积累下来的经验在他们迁任翰林学士之后很容易被升任为宰辅。
宰辅是帝王直接任命的,所以本就被帝王赏识的翰林学士自然更容易被任命为宰辅。
宋徽宗时期,帝王常常因为政治目的而选拔一些翰林学士为执政,最出名的当属蔡京。宋徽宗即位时为了稳定政治局势,缓和新旧之间的矛盾,暂时摒弃了党派之间的界限。
宋徽宗发现新党的蔡京比较有才干;宋徽宗决定重用蔡京之后,将蔡京升任为尚书左丞,但是当宋徽宗与蔡京不和之时,便重新扶植宰辅来制衡蔡京。
除了政治方面的助力,还有一些翰林学士因为诗文而得到宋徽宗的赏识,从而升任为宰辅。
翰林学士是否能够升任为宰辅,除却能力出众之外,自然需得帝王赏识。但是在一些时期被朝中权臣推荐,帮助其上位也并非难事。蔡京为相的十五年间,经由他的帮助升任宰辅的翰林学士有数位。
03.翰林学士和执政集团的关系
从前文来看,无论是士大夫成为翰林学士,还是进一步参与执政,这背后都有宰辅在暗中帮助。
但仍然有一些例外的情况,当翰林学士与执政集团对立,在当下的政局当中利用制诏权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仍旧以宋徽宗时期为例,徽宗即位初期政局相对复杂。宋徽宗不喜欢章惇,所以非常反对任用旧党执政。此时章惇的政治影响力度大不如前,新党便在此时因有拥立之功而被徽宗重视。
新党领袖曾布与旧党政见不同,并为了让自己专权,极端打压旧党。曾布安排台鉴对章惇进行抨击,导致章惇被徽宗罢黜。一条罢黜章惇的制词便是由身为翰林学士承旨蔡京所撰写。
但制词有“参陪国是之论”的嫌疑,谏官便将矛头指向蔡京,导致蔡京出知永兴军。
这样的例子在当时,时有发生,因此可知,翰林学士与执政集团虽然大多互为援助,根本上是为一体,但也有爆发冲突的时候。
在翰林学士与执政集团相互对立的时候,他们与帝王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打击。
但是又因为翰林学士的任命和升迁大多依靠执政集团的意见,所以两方在大多数情况互相援助。
结语:
宰辅把握着朝堂,是为朝臣之首,翰林学士又参与各种机要,两方联手便是权势滔天。帝王对这样的情况自然有自己的对策。
这里拿宋太宗举例,众所周知,宋太宗平定藩王,将中原统一,扭转了混乱的局面。但宋太宗的帝王之位却是通过残杀手足得来的,所以他的防备心非常重。
为了防止翰林学士与执政集团勾结,宋太宗便经常更换宰相,阻断宰相在其任期积累人脉和资源的可能。
虽然这种行为有效地限制了执政集团的建立,杜绝了朝臣谋朝篡位的可能。但是这一行为在另一方面限制了朝政发展,并且令朝臣们惶惶不可终日。
后来,为了防止翰林学士与朝臣勾结,特别出了一条规定。
在翰林学士回到学士院之后,内侍便会锁上院门,禁止任何人出入。草拟诏书之后令中书舍人宣读,期间两人不会有任何沟通。这样一来,便有效地避免了翰林学士与外臣有私交,阻断了一切两方交好的可能性。
作为帝王而言,翰林学士与朝臣对立反而是一件好事。两种势力互相损耗,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帝王所需要的平衡。
资料出处:
翰林学士与徽宗朝政治
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研究期货配资资金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黄金配资网 演得了花魁的女星我只服这6位,媚骨天成不说,辨识度还高
下一篇:股票配资8倍 大年初一,北京全市公园纳客72.99万人次